中国仓储与配送网
首页 | 登录 | 联系我们 | 注册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 行业发展 > 行业报告
行业报告

2016年仓储业发展综合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30 来源: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 

2016年,我国仓储行业总体发展平稳,在改革中取得积极进展。在仓储设施建设方面,总投资增幅放缓,冷库增速高于常温仓库;在冷链物流方面,发布多项利好政策,促进行业整合升级;在农村物流方面,积极建设配送网络体系,打通城乡物流通道;在跨境电商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快海外仓建设;在危化品仓储方面,加强行业监管,推进安全运营;在中药材物流方面,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取得初步成效;在绿色物流方面,由“虚”转“实”,绿色包装、新能源车等逐步推广应用。

一、2016年仓储业总体发展状况

(一)仓储费用低速增长,投资放缓

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GDP的比例为14.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保管费用3.7万亿元,增长1.3%,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33.3%。

2016年物流相关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53628亿元,同比增长9.5%,增幅较去年降低4.5个百分点;其中,仓储业固定投资额6983.5亿元,同比增长5.5%,增幅较去年降低22.9个百分点。

(二)仓储设施增速趋稳,冷库增速高于常温库

根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多年的跟踪调查数据推算,至2016年末,我国营业性通用(常温)仓库面积达9.98亿平方米,比2015年的9.55亿平米增长4.5%,其中,立体仓库约占26%,平房仓库约占58%,楼房仓库约占16%,与上年度基本一致。

根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冷链分会统计,截止2016年底,我国冷库统计总容量(公称容积,下同)为12007.7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2.2%。其中,冻结物冷库(含冰库、超低温冷库)容量为8517.5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3.2%;冷却物冷库(含气调库)容量为3490.2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8%。与2015年相比,净增冷库统计容量1308.22万立方米。

(三)典型企业仓储设施总量变化不大,业务规模有所增长,收益状况有所改善

1、据对100家规模以上的典型通用仓储企业(注:指仓库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上、以仓储服务为主营业务、仓储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50%以上的企业)运营情况的调查:

在仓储设施方面,截止至2016年底,仓库总面积为1616.8万平方米,较上年增加了0.8%;其中自建仓库1100.1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了0.7%,租用仓库516.7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了1%。在仓库总面积中,立体库约占25%;楼房库约占24%;平房库约占51%。

在业务规模方面:2016年企业完成货物吞吐量18903.6万吨,较上年增长2.1%。

在收益方面:2016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共193.1亿元,较上年增长3.2%;主营业务成本共164.4亿元,较上年增长4.7%%;主营业务利润共28.7亿元,较上年降低4.4%。

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应用方面,10家企业的机械化作业率为100%,机械化作业率在80%至100%的为10家,在50%至80%间的为15家,在50%以下的为50家,未使用任何机械的为15家,约占调查企业的15%。使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为80家企业,未使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为20家,占20%,企业使用信息系统比例略有提高。

2、据对30家规模以上的典型低温仓储企业(注:指冷库容积3万立方米以上、以低温仓储服务为主营业务、仓储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50%以上的企业)运营情况的调查:

在仓储设施方面,截止2016年底,冷库总容积为521.7万立方米,较上年增长0.2%,其中冷却物冷库258.4万立方米,冻结物冷库263.3万立方米,较上年分别增长0.1.7%和0.3%。

在业务规模方面,201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535.6万吨,较上年增长11.9%。

在收益方面,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共85.8亿元,较上年增长7.0%;主营业务成本80.1亿元,较上年增长7.1%%;主营业务利润5.7亿元,较上年增长4.8%。

在机械化与信息化应用方面,30家企业中,机械化作业率在80%至100%的4家,在50%-80%的8家,在50%以下的10家,未使用任何机械的8家,约占调查企业的33%。使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为16家企业,未使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为14家,占46%,仓储企业信息化程度有所提高。

二、2016年仓储业发展特点

(一)冷链物流多项利好政策促进行业整合升级

2016年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冷库行业及冷链市场中,部分传统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业整体依然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

发布多项利好政策,促进行业发展。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等工作。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发布,提出将加大对冷链系统建设等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支持建设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系统,重点加强全国重点农业产区冷库建设。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健全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冷链物流建设和运行标准,提高冷链物流水平,确保农产品流通安全。6月,财政部、商务部将山东、河南、重庆、宁波、新疆、河北、广东、四川、青海、宁夏10个地区列为示范省区市,对相关冷链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推动西部冷链物流的发展。

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行业升级。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2013年全国发生的两大液氨泄漏事故,给冷库行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选择及批准液氨为制冷工质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最近几年来,为一定程度上解决对单一氨制冷的限制,开始引进NH3/CO2复叠式制冷技术,从而降低氨的充注量,避免氨泄漏事故的发生。2016年9月底,武汉山绿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全国第一座单机单级二氧化碳制冷的自动化冷库建成投产。与国内此前的冷库比较,它是目前全国已投产中单体最大的二氧化碳制冷、自动化的公共型低温配送中心(库架一体结构、库高30.64米、库容15万立方米、13层货架、8个进出货巷道、2.62万个存储货位、4个温控区间、自动化分拣区、16个出货平台、每日进出货量5000托盘)。

“国冷盟”成立,推动行业整合。2016年10月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冷链运营联盟”(“国冷盟”),并统一开发“全国冷链运营公共管理系统”。通过联盟创建一个全国性的联合协调机构,通过平台创建一个专业性、权威性、持续性的载体,建立健全全国冷链物流体系,实现全国各类温控食品的质量检测、全程冷链、全程监控、全程追溯等多功能服务一体化运营,共同推动我国冷链物流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切实保障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与品质。

(二)农村电商发展促进城市农村双向物流体系打通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完善农村配送和综合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和‘快递下乡’工程”。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4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邮政系统、供销社系统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优势,支持电商和物流企业向乡镇农村延伸。”菜鸟、京东、顺丰、通达系快递、德邦物流等多家电商、快递、零担企业都在依托县级网点布局整体农村物流市场。

菜鸟网络正式上线其县域物流O2O模式,菜鸟正在与统一、威露士、立白、柔诺、金龙鱼等商家进行合作,试点的第一批商品在江苏省21个试点县完成100%次日签收。京东在农村物流方面也在快速布局,2016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京东集团签署了《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十三五”期间,京东将在贫困地区加大投资力度,主要用于生鲜冷链宅配体系建设,保证将贫困地区生鲜产品配送到全国主要消费城市。苏宁物流已覆盖2651个区县,区县覆盖率90%;全国47977个乡镇,苏宁物流已覆盖40700个,乡镇覆盖率84%,同时,苏宁已在全国1000多个乡镇布局1000余家易购直营店,根据新一年苏宁物流的规划,今年苏宁将加大布局范围,实现直营店数量翻番。

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电商和“互联网”,一方面把城市的日用品、工业产品等带到农村;另一方面把农产品、农村的特色产品带到城市,但是无论是城市到农村,还是农村到城市,双向物流体系的打通成为关键。在“城乡互通”方面,有的企业已经做了前瞻性探索。在“下乡”的道路上,日日顺物流依托9万辆车、18万服务兵和全国17000多家服务商网点,为用户提供全国无盲区的到村入户、送装一体的服务,真正做到了“销售到村,送货到门,服务到户”。在“进城”方面,日日顺物流推出日日顺快线大件货品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平台,依托强大的智慧化系统技术支持,凭借标准的运营体系,可以为电商平台、品牌企业提供一仓及多仓发全国的全流程个性化解决方案,快速响应小批量、多批次的服务需求。

(三)跨境电商新政加快海外仓建设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出口产品‘海外仓’”;4月8日跨境电商新政策《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2016〕18号)、《关于公布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的公告》发布。从政策内容来看,国内进口消费品保税仓库的优势或将消失,但从另一角度,或将促进海外仓储发展,加快海外仓建设。据了解,政策发布一个月后,香港、越南等海外仓租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海外仓建设以大企业租用自营、小企业合作外包为趋势。实力较强的如出口易、顺丰等公司,一般通过租用目的国已有的仓储设施,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建立专为跨境电商服务的企业运营海外仓。租用自营的好处是前期投入成本不算很高,能够较为灵活的调整经营规模,加上企业基于自身业务统一开发的国内和境外的物流仓储信息化系统,使得国内国外业务之间的衔接较为顺畅,且效率高,出错率低。以顺丰的海外仓作为其虚拟收货地址进行收货后,再集运回国内。国内像中国远洋、嘉里物流(港资)等大型物流企业,资金实力雄厚,有能力在业务量较大的主要目的国自建仓储设施,并在当地成立独立法人企业开展经营。

小企业人力和资金不足,一般是以和海外仓所在国当地的企业合资合作,或者服务外包方式建立海外仓。海外仓的业务主要交由境外合作方经营和管理。目前海外仓主要集中在美、德、英、日、澳、俄等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首先是人力成本普遍高昂,在美国仓库工人的最低成本达到每小时14至15美元。其次是仓库租金高昂,美国的海外仓年租金是100-120美元/平方米左右,英国的海外仓年租金为80-100英镑/平方米左右,德国的海外仓年租金为60-100美元/平方米左右,澳洲的海外仓年租金是130美元/平方米左右。不仅如此,租仓时业主需要提供企业信用证明,新设立公司无法提供,必须缴纳巨大保证金给银行做担保。小企业和一些商品利润空间较薄的卖家难以承受上述成本,不得不开始转至波兰、捷克等国建仓。

海外仓的本土化问题将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伴随着跨境电商海外本土化服务水平提升和本土化营销策略的实施,海外仓的本土化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竞争力充分整合当地储运资源、能否提供符合当地消费者习惯和满意的物流服务、能否获得与当地企业水平相当的利润率等等问题,不仅将关系到其物流体系本身的成本和效率,也是关系到跨境电商企业未来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危化品仓库面临短缺,行业监管推进安全运营

危化品仓库长期短缺,多地呈现“一库难求”之势。目前,我国危化品仓储能力与满足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根据中仓协危险品分会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十二五”以来,虽然危化品仓库储存能力有所增加,年均增速在6-7%,但仍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危化品仓储发展的速度一直跟不上我国的石化产业增长迅速,因天津港“8.12”事故,各级政府对危化品存储管理更加严格,导致危化品仓储建设审批、建设周期变长,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低落,关、停、并、转的企业比较多,限制了危化品仓储设施的增量。因此,在已供给不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了危化品仓储设施供需缺口。预计未来,危化品仓库短缺情况,在短期内仍难以缓解。

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行业监管力度加大。就目前情况看,虽然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状况基本稳定,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呈双下降趋势,但重大和特别重大事故仍有发生。2015年下半年“8.12”事故和2016年“4•22”火灾事故,影响了我国危化品仓储行业的运行秩序,企业经营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整个行业面临形势十分严峻,事故发生以来国家加强了行业监管力度。2016年5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联合印发《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深刻吸取“8.12”和“4•22”火灾等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事故教训,强化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安全管理,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发生;2016年6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遏制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重特大事故工作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1月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的通知》,要求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各行业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进一步摸清并得到重点管控,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危险化学品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理顺、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健全。

加快法规标准制修订力度,推进危化品安全运营。危化品仓储业具有其产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的安全与稳定,需要一些专门的、明确的、细致的行业标准条例进行参考与管理。然而,目前我国对于危化品仓储业的相关标准条例并不健全,很多规定内容模棱两可,笼统模糊,涵盖不全面,标准内容滞后,尤其直接关系到仓储的库区建设、行业人员从业标准、具体操作程序等都缺乏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共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763项,其中强制性标准23项,推荐性标准1712项,指导性技术文件28项。并提出修订《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 15603-1995)、《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GB 18265-2000)的工作计划,现在正在修订过程中,将分别于2018年和2017年出台。这些标准的制修订,将对进一步建设我国危化品标准体系、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危化品市场秩序、推进产业升级、保障运营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五)中药材物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铺开

规划建设指引全面推进行业发展。中仓协、中药协参与起草的《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指引》,于2016年5月由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确立了“政府部门引导、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自主实施”的总体思路,明确了中药材物流基地的建设目标及其服务功能,确定了物流基地的区域布局规划原则以及建设主体条件。根据《指引》,两家协会印发了《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咨询评审与自律管理办法》,编写了《全国中药材物流基地区域规划建议》,充实加强中药材物流专家团队,全面推动中药材物流行业发展。

中药材物流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在中药材物流领域,已颁布实施《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SB/T 11094-2014)、《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SB/T 11095-2014)、《中药材气调养护规范》(SB/T 11150-2015)、《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SB/T 11183-2017)、《中药材包装技术规范》(SB/T 11182-2017)五项行业标准。以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初加工、仓储管理、养护、包装为核心的五项标准已完成,中药材物流标准体系已基本建成。

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建设与运营步入正轨。2016年,全国中药材物流专业委员会共对26家物流基地的方案报告进行评审,26家中药材物流基地规划仓储面积总计为103.82万平方米,规划中药材仓储量93.68万吨,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甘肃、陕西、广东等传统中药材主产区,其他省份也积极正在布局中。此外,已有9家中药材物流实验基地(安国、豫北、陇西、长白山、长治、广汉、武陵山片区、豫西、金华)通过专家评审并投入运营。

(六)金融仓储行业持续调整、规范发展

一是政策导向向好。虽然担保存货管理行业还存在大量问题,但是其在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作用不断引起政府重视,并出台系列支持文件。2016年9月,国务院参事室、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场研讨题目就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研究推动 “资产支持贷款”即动产融资的发展。据了解,相关行业组织与IFC正在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支持存货融资发展”的相关文件。

二是业务总体规模发展平稳。受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受“上海钢贸案”与“青岛有色金属事件”的持续负面影响;受我国的信贷资金并未有效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向政府平台、房地产市场、虚拟资本市场的影响,可以说,2016年,我国担保存货管理行业是负重前行,发展平稳的一年。根据金融仓储分会对近60家金融仓储公司的不完全调查统计,2015-2016年年管理担保存货的平均贷款额度、委托服务的贷款机构平均数量、年平均监管点(以独立库区为单位)、平均监控点(以独立库区为单位)等方面均无明显提升。

三是担保存货管理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仓单要素与格式规范》、《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出台以来,行业组织深入开展标准贯彻实施工作,各方对担保存货不同管理方式的三者权责划分形成广泛的共识,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企业在作业规范、业务流程、现场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规范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企业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传感系统、智能手持终端产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并逐步融入工商企业的供应链中,从存货的估值到处置变现,从原材料的采购到销售回款,实现供应链全程参与、全程掌握、全程跟踪,有效控制供应链融资风险。

四是担保存货管理内部生态体系已经建立。以两项国家标准为出发点;以“担保存货管理企业资质评价”提倡行业自律;以“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对担保存货进行动态的、持续的、长期的监管与追溯,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唯一性和监控的实时性;以CMA、SMA两个协议示范文本进一步分辨借款人、贷款人、第三方管理企业三者的责权利;以专业责任险为风险分摊提供保障。

(七)绿色物流进入实施落地阶段

2015年首次提出将“绿色”作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物流行业,绿色概念已倡导多年,但多处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导向阶段。2016年,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一些绿色措施已在行业内落地实施并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节约资源、节能降耗、效率提升的目标。

行业交流和行业自律持续开展。2016年4月,第三届中国(国际)绿色仓储与配送大会成功召开,本届大会以“深化共识,落实行动”为主题,是上届大会“建设绿色物流生态系统”主题落地实施的工作延续。会上,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组织编写的《全国仓储配送与包装绿色发展指引》首次印发,中仓协组织编制的《中国绿色仓储与配送经典案例》以及《中国绿色仓储与配送技术与设备推荐目录(第二批)》等权威资料与大会会刊同期刊发,引起广泛反响。《全国仓储配送与包装绿色发展指引》的发布,提出推动绿色仓储设施节能降耗、绿色仓储配送技术装备应用、共享物流模式创新的发展目标,并列举围绕绿色仓储配送技术应用、绿色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的典型案例,引导企业实现绿色最佳实践。

绿色仓储与配送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2016年《绿色仓库要求与评价》正式发布,标准规定了绿色仓库规划设计中的基本要求、库区选址和规划、节地与土地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了绿色仓库评价体系。标准的制定在全社会的企业中推广绿色仓库的理念和技术,推动仓储行业的节能降耗、绿色减排工作,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减少全社会的碳排放。此外,中仓协参与的国家质检总局公益课题《支撑物流与电商发展的30项重要标准研究》中,《绿色仓储与配送要求及评估》和《绿色仓储与配送技术装备要求及评估》已完成标准初稿。目前,围绕绿色仓库建设、绿色仓储配送管理、绿色仓储配送技术装备应用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绿色实践取得初步成果。一是绿色包装。2016年8月国家邮政局出台《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12月商务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等方面对包装提出新要求。京东、菜鸟、苏宁、1号店等都采取减少胶带使用量、可重复使用环保箱替代纸箱、环保箱回收计划、可降解环保包装袋等措施,实现包装绿色化。二是城市配送新能源汽车。各地出台相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在享受补贴政策的同时,电动物流车还可以享受免摇号、尾号不限行、优先办理牌照、发放机动车环保合格标志、允许其全天候、全路段通行等优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难、停靠难的问题,提升配送效率。三是电子面单。菜鸟网络联合三通一达等14家主流快递公司推出了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面单平台,并向商家和所有快递企业开放免费申请接入,目前全行业电子面单使用占比已经接近60%,运用电子面单寄件,客户联与取件联可用电子存根代替,取件、中转时均无需撕下包裹上的相应联单,上门取件直接扫描配送即可,在节约传统纸质面单印刷成本的同时,提升操作效率。

(八)智慧仓储持续快速发展

2016年,“大数据”“互联网+”国家战略推动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智慧仓储快速发展。

“大数据”变革仓储系统架构。根据大数据预测,让商家客户实现物流先行,按照大数据预测结果提前按计划在全国仓储网点布货,按计划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实现库存前置,缓解随机和零散需求的配送压力,改变了原有仓储布货和补货方式,减少了物流系统的多次搬运,客户订单可以实现就近仓库出货,大大减少了包裹的配送距离。根据菜鸟物流发布的研究报告,采用这种仓储策略,可以使配送包裹的平均运距降低500公里左右。大数据对智慧仓储的影响还体现在为仓储网点智能补货、物流系统货物分拨提供支持、促进仓库信息联网、统筹运作等方面。

“互联网+”推动新型仓储技术设备快速发展。货物搬运机器人(AGV)系统、货物堆码垛机器人系统、密集型货架智能穿梭车、仓储机器人、无人仓储叉车、货到人自动拣选、货到机器人自动拣选、自动智能打包机器、自动输送分拣设备、自动化智能立体库等在2016年获得了巨大发展,在原来技术水平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仓储技术设备的创新应用主要是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使过去相对独立的技术设备通过与互联网的链接实现统筹调度与运作和网络化应用。2016年阿里集团、京东、顺丰等电商和物流企业已无人仓储、无人机送货等领域投入研发,目前已进测试应用阶段。

“物联网”促进仓储设施设备互联互通。物联网技术的落地应用需要与各类智能设备联网来完成。2016年仓储互联网发展很快,随着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系统应用,仓库内拣选货物的智能手持终端产品、引导拣选货物的“电子标签拣选系统”、仓库监管的视频监控联网技术、自动识别与分拣技术,智能输送分拣系统、嵌入了RFID的托盘与周转箱、智能穿梭车与货架系统等继续快速发展。推动了仓储设备互联,促进了仓储技术设备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实现了货物的智慧追踪追溯技术发展。

(九)延伸仓配服务,拓展库存管理研究领域

为深入推进库存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促进工商企业及仓配企业协同优化库存结构,合理利用全社会库存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成立首个物流领域库存管理研究机构“中仓协库存管理研究中心”,旨在联合相关专家、学者,组织开展库存管理的政策措施、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以及方法、工具等研究,推进库存管理学科建设,推动我国工商企业及仓配企业共同加强库存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研究中心成立后,即着手专家团队建设,组建了以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仓配企业等方面的供应链与库存管理专家为成员的专家团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咨询等方面逐渐发挥积极作用。依托专家团队,于5月18-19日召开了主题为“探讨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企业库存管理,推进仓配资源共享”的“优化库存管理经验交流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企业、信息平台建设运营企业、金融机构及相关媒体的300余名代表。演讲嘉宾分别就供应链思维下库存管理优化、新零售下库存管理、统仓统配、仓配智慧化与B2B转型等与参会代表进行了分享及深入探讨。

鉴于库存管理实践活动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涉及上下游工商企业及各类仓配企业,研究中心将联系与服务的范围逐步拓展至各类工商企业,协调开展优化库存管理的研究交流和理论探讨,重点开展工商企业库存周转率指数的测算与发布。根据有关理论,工商企业通过优化库存结构,能够合理利用库存资源,提高及时交付率及交付弹性,实现企业现金流的健康与投资回报率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竞争力。其中,库存周转率(Inventory Turn-over,缩写为ITO)指数是一个能够体现企业库存结构优化效果的参照值。为此,研究中心拟通过测算企业ITO指数,为工商企业建立和完善库存管理机制、提升库存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根据125家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报表,已测算并发布了2016年第三季度、2016全年度ITO指数。

为统筹行业资源,加强库存管理的研究与交流,促进行业科学发展,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以制造、供应链和商贸流通企业为重点,开展发起企业和首批会员企业的征集工作,待相关法规发布实施后即启动申报工作。届时,该社团组织将承担起促进我国库存管理研究与创新的历史重任。

三、2016年仓储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仓储设施供给与城市实际需求缺乏有效对接

一方面,人口聚集度较大,产业发展较快,流通业较发达的城市,仓储设施普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特征不明显的城市,仓储设施相对过剩,仓库空置率偏高。例如,北京、上海、厦门、广州等城市的仓库利用率高,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仓库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营,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一库难求”的局面,而哈尔滨、银川、西安等地区的仓库则明显过剩。据调研了解,承接济南仓储供给功能的齐河市,目前新建仓储设施的数量远远超出实际需求,包括普洛斯新建库在内的仓库空置率不断上升,但多数企业仍在加快建设自有仓库,市物流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也从最初的招商引资建库,转变为面向承租商户的招商。

(二)低端不合规仓储设施仍然存在,高端标准化仓储设施缺口较大

未经备案或未经验收就投入运营、“五证”(建设规划许可证、开工证、土地证、房产证、消防验收证)不全的仓库仍然存在;需要改造升级的老旧仓库仍占有一定比例;新建仓库还存在结构与功能配置不符合相关建设标准、不适应现代物流需求的情况,如有些仓库没有配备相应的车辆通道与作业场地,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据中仓协统计,目前我国配备立体货架、配套卸货平台、安装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可满足现代物流需求的仓储设施约占仓储设施总量的40%,至少一半以上老旧仓库需改建、重建,高端标准化仓储设施缺口较大。

(三)仓储设施布局没有统筹考虑城市功能配置要求

就区域分布看,多数城市仓库网点布局不合理,城市周边中转仓库多、城内配送仓库少,特别是住宅社区、商务楼宇、商业中心等城市末端网点与共同配送需求不配套,缺少满足末端配送需求的网点或门店存储设施,造成市区内“最后一公里”配送难度加大。如京东集团,由于白天配送车辆进城受限,在市区内的配送主要采取客户自提或利用便民点临时放置的方式,目前这样的小型终端配送点达1000多个,规模小、分散,管理难度大。从城市整体功能配置看,一些城市仓储设施体量很大,但是满足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特别是满足未来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益生产等协同制造要求的仓储设施明显不足,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部分城市中与国际中转集拼、大宗商品交易、全球采购分拨等航运、商贸物流配套仓储设施缺口较大。此外,多数城市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将大量仓储设施集中布局在交通枢纽附近地区,在实际运营中造成车辆集中、交通拥堵,导致整体效率下降。

(四)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仓储设施用地难以保障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内的仓储设施建设用地日趋紧张。一方面,国家从严控制土地占用,特别设施建设用地,在城市范围内大规模占用土地建设仓储设施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多数城市在规划城市范围内的仓储设施用地及相关新建项目,没有考虑对既有的已经占用土地且未真正发挥作用的相关设施的整合,以节约用地,而是采取新增且大规模占地的做法,因而受到城市土地资源的约束。土地资源紧张,造成大部分城市仓储用地供应稀缺,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仓储需求。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域的仓储企业在被强令搬迁之后,仓储用地得不到置换,或置换的用地无法满足建设及业务运营需要。

(五)仓储设施建设与运营企业负担较重

一方面,土地价格不断上涨,投资建设仓储设施的成本越来越高,相应的资金占用及利息等费用支出,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压力;仓储设施建成后,在运营过程中,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费负担较重,而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同时,部分企业投资建设过量仓储设施,远远超出实际业务需要,造成设施的使用不充分,经营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仓储企业本身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很难通过提高服务价格来缓解税费等负担。

四、2017年仓储业发展展望

(一)有关部门将加大力度推进“共同配送”发展,着力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长期以来,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的解决严重困扰着物流行业。随着城际干线运输的发展,城市到城市的交通便捷了,但城区配送成为物流发展的新瓶颈。货车进城层层受限,货物到了城区“走不进”“走不动”成为普遍性问题,不仅影响到物流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为推进城市配送服务体系建设,降低物流“最后一公里”成本,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2012年以来,商务部在全国开展了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工作,于2012年选择9个城市探索试点,2013年与财政部又确定15个城市作为共同配送试点。商务部发布的《全国城市配送发展指引》提出,全国城市配送的建设目标是:城市配送网点覆盖率达到40%以上;等量货物运输量降低30%以上;物流费用占商品流通费用的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据了解,2017年,商务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共同配送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二)整合与完善末端仓配网点,推进电商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与创新

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邮政局、国家标准委6部门去年共同发布《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年)》,提出围绕电子商务需求,构建统筹城乡、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网络体系、加快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商物流发展、加快民生领域的电商物流发展等主要任务,同时提出实施电商物流标准化、电商物流农村服务、电商物流社区服务、电商冷链物流、电商物流跨境等重大工程。面对电子商务的巨大物流需求,电商物流将会不断整合、完善与创新: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整合与完善仓储网点,对商品的库存地点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尽可能地向末端“下沉”;在全渠道流通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零售门店的分拨作用,一套库存如何支撑线上线下的销售,供应链的改造与流程优化、库存管理与控制的方式等方面,创新潜力很大;第三方物流企业,面向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其它渠道销售的物流需求,如何对现有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对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进行柔性化完善,不断适应不同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提高配送中心的社会化程度,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三)强化“全国冷链运营联盟”标准化服务体系功能,助力全覆盖、可追溯冷链物流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要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2017年,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大对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农产品冷链体系,强化监管与依法治理,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化及全程监控、全程追溯,营造优质优价市场环境,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已与相关行业组织组建“全国冷链运营联盟”,2017年将共同打造包括统一标准、系统培训、个案咨询、标准化评价与公共管理平台等一体化运营的“全国冷链运营标准化服务体系”,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行业支撑。

(四)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仓配企业“走出去”

无论是新兴市场还是成熟的国际市场,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将发展目标锁定于“走出去”,物流企业在促成客户国际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开放发展,物流业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与相关产业一同“走出去”,加强沿线国家仓储资源布局和海外仓建设,建立与国际贸易需求相配套的服务网络,融入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做好我国对外开放的物流支撑。

截止到2016年,以普洛斯、安博、宝湾、宇培、丰树、盖世理、平安不动产等为代表的仓储地产商,在全国大多数重点城市完成了自己的布局,搭建起物流园区或仓配中心的网络。同时,借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部分仓储地产企业也逐步“走出去”,在海外投资地产项目或提出了开发计划,为商贸流通业和中国制造业的“输出式”增长提供助力。随着土地可供资源进一步减少,以及一、二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2017年,仓储地产企业将向提高效率、挖掘增值收益空间转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公路港和仓配中心将是重点发展方向;大型仓储地产企业将加强与商贸流通、加工制造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分工协作推动相关项目在境外市场落地。

(五)加强现代仓储技术应用与推广,提升智慧仓储发展速度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快速发展,智慧仓储发展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期。在制造业物流领域,自动化立体仓库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增长率预计在18%左右,高于制造业本身增长;自动的输送分拣系统增长率预计在15%左右;仓储搬运机器人的增长率预计在20%左右,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在电商物流领域,预计大型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将继续向高度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电商智能拣选系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部分电商物流中心将使用各类物流机器人系统。在综合电商大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领域,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融合,物流互联网将成为引导电商物流配送,优化全国物流资源,建立智能物流骨干网的神经中枢,云仓储系统将得到较大发展。在商贸物流领域,新销售的快速发展,现代仓储业将转型升级,智慧仓储技术也将得到应用与推广,预计智能穿梭车与货架系统将获得高速发展,按托盘进行货物的定位与仓储智能管理快速增长,托盘与智能周转箱循环共用系统发展很快。

(六)加快物流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共享仓储加快发展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诚信不仅是合作的基础,更是树立品牌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介入物流金融业务时,鉴于物流企业在其中所充当的角色,诚信愈加值得重视。但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物流企业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许多突出的信用缺失问题,如货物欺诈、拖欠贷款、携款潜逃、肆意涨价、泄漏信息等行为屡屡发生。这一问题不仅严重破坏了物流市场的正常秩序,更是加大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建立健全物流业信用体系,将对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对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物流是指通过共享物流资源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系统变革的物流模式。共享物流的本质是共享物流资源,现阶段货运资源(如货运O2O)、物流设备资源(如托盘循环共用、叉车租赁)等已实现共享并得到较快发展。在仓储资源方面,中仓协建立的“中仓网”,以标准化仓库与标准化服务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平台发展很快。在未来,线上线下深度整合仓储资源,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构建仓储互联网平台数据库,共享仓储资源与商品库存信息,实现仓储资源的网上交易、网上调度、实时跟踪与监控,将进一步探索与发展。

(七)推进仓储与库存资源深度整合,实现全渠道背景下仓配业协调发展

全渠道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购买的需求,采取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整合的方式进行销售,提供给顾客无差别的购买体验。在此背景下,原有仓库与库存布局都将面临改革,仓储与库存资源都将重新分配和整合。打破线上线下界限,整合生产、批发、零售、仓储四个环节的库存,共同规划仓库布局,实现供应链流程再造和优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 京ICP备12033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993 Copyright © 2008—2015 cawd.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 联系电话:010-63360311 E-mail:cawd@cawd.org.cn
技术支持: 北京原创先锋 网站建设

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公众平台二维码